发表时间: 2020-04-25 17:18:43
作者: 鱼跃商城
浏览:
氧疗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及预防对策
氧疗由于操作相对简单,护理人员、患者、家属及陪护人员对氧气治疗的重要性及安全隐患预警常识缺乏,氧疗过程中各种意外状况和不良事件时有发生,甚至可以危及生命。
一 、不安全因素
1)误吸的风险
湿化瓶内液面过高时,可能会导致液体通过吸氧管进入患者鼻腔,造成患者呛咳或误吸;患者起坐、下床如厕或活动时忘记吸氧管,吸氧管过度拉扯,导致吸氧装置倾斜或倒置,继而发生误吸。
2)误伤的风险
中心供氧氧气装置因老化或固定不牢固偶尔会发生意外脱落,导致患者被砸伤;氧气瓶固定不妥当,导致瓶体倾倒,误伤患者。
3)交叉感染的风险
使用后的流量表消毒方法不正确,可能会导致交叉感染;安装湿化瓶和加入灭菌注射用水时,未遵循无菌原则,导致湿化用水被污染。
4)无效吸氧
吸氧装置连接不紧密、吸氧管出现扭曲、自行停止吸氧、鼻塞移位等情况,会使得患者的吸氧流量并未达到需要治疗的流量,最终导致患者无效吸氧。
5)鼻粘膜损伤的风险:
由于氧气湿化的不充分,部分患者又存在呼吸急促、发热等现象,从而导致体内的水分蒸发较多,进一步的加重气道黏膜干燥现象,患者感到鼻粘膜干、痒,气道黏膜受到损伤;患者自行调节氧流量,不能按规范操作用力太大或过猛,可能损伤鼻腔粘膜。
6)二氧化碳潴留的风险
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其通气动力主要依靠低氧对外周化学感受器的刺激。一旦吸入高浓度的氧,就会失去低氧对外周化学感受器的刺激,通气量急剧降低,造成二氧化碳蓄积。
二 、预防对策
1)预防误吸
湿化瓶内灭菌注射用水保持在1/3-1/2满;根据患者的活动情况,指导其变换体位时注意是否牵拉吸氧管,下床活动前分离鼻导管,避免湿化瓶过度倾斜或倒置;对于有床旁活动需求的患者可选用2米以上的吸氧管,或者将2根吸氧管插接在一起并用胶布固定。
2)预防误伤
尽量避兔将病床摆放在中心供氧装置下方;氧气装置安装完毕后,再次检查,确认牢固方可使用;如连接口松动,流量表易弹出,应及时报修。使用氧气瓶时应尽量放置在角落,并妥善固定。
3)预防交叉感染
2019年中华护理学会发布的《成人氧气吸入疗法护理》团体标准中推荐使用表面湿化装置,该装置的优点在于氧气不经过液态水,可有效防止微生物气溶胶引发吸氧相关医院肺炎的发生;也可使用一次性入水湿化装置,如使用普通湿化瓶,应严格消毒灭菌,每24小时更换。采用无菌蒸馏水或灭菌注射用水作为湿化液;安装氧气装置和更换湿化瓶时应遵循无菌原则;流量表使用后使用酒精纱布擦拭消毒,干燥后备用。
4)确保有效吸氧
氧疗之前,需要仔细观察患者的氧气装置、管道连接是否出现漏气等现象,检查吸氧管的通畅性,保证氧疗效果。
5)预防鼻粘膜损伤
《成人氧气吸入疗法护理》团体标准指出,氧流量<4L/min,患者无上呼吸道干燥不适症状,吸氧时可以不进行湿化。氧流量≥4L/min者,及时补充湿化瓶内的湿化液,指导患者多饮水,可给予红霉素软膏或食用油涂抹鼻腔从而降低鼻粘膜出血和气道黏膜干燥的发生率。使用氧气时,在流量表上悬挂警示标识,告知患者及家属不可自行拆装氧气装置及调节氧流量,避免因气流突然增大损伤鼻粘膜。
6)预防二氧化碳潴留、高碳酸血症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其通气动力主要依靠低氧对外周化学感受器的刺激。一旦吸入高浓度的氧,就会失去低氧对外周化学感受器的刺激,通气量急剧降低,造成动脉血中二氧化碳分压升高。氧疗前应评估患者的疾病类型和动脉血气分析结果,选择合适的吸氧方式和氧流量,避免因吸氧不当加重患者病情。
氧疗作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在各临床学科中得到广泛应用,近年来关于氧疗的指导性文件陆续出台,为临床规范实施氧疗提供了很好的指导。医护人员应建立规范氧疗的理念,操作前告知患者用氧目的和注意事项,提高其依从性,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保证每一位氧疗患者的安全。
猜你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