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0-05-12 17:42:36
作者: 鱼跃商城
浏览:
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是诊断糖尿病时的两个指标,也是糖尿病治疗效果的监测指标,空腹血糖的真正意义是反映基础血糖水平。
基础血糖主要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保证人体的正常活动。基础血糖的控制多受肝脏调节,如果出现血糖过低,肝脏就会把储存的肝糖原释放到血液中去,或者是通过糖异生的途径来保证血糖的稳定。但肝脏储存的肝糖原是有限的,为保证生命活动的需要,人还必须从饮食中摄入更多的碳水化合物。
摄入的食物很快被吸收,形成快速的血糖升高,我们称之为餐后血糖。进食后人体也会产生胰岛素,把血糖降到正常范围。糖尿病人由于胰岛素抵抗或胰岛素缺乏,这个过程就会发生障碍,导致血糖升高。 餐后血糖的控制与空腹血糖的控制一样重要,不能厚此薄彼,无论是血糖监测还是血糖控制都要尽量是血糖接近正常人,或者说在一个范围内,达到标准我们才能说血糖控制满意。
但是,我们要知道血糖波动也是很正常的,短期的血糖波动我们要找原因,从饮食、运动、药物、环境、情绪等方面来寻找,尽量了解干扰血糖的因素,做到心中有数,而不是一味仅考虑药物的影响。
糖尿病患者血糖的监测非常重要,目前虽然糖尿病的发病机理还不是非常清楚,还不能完全根治,但血糖控制的好坏,对其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预后具有重要的影响,血糖控制好甚至不影响其预期寿命。
目前常用的指血血糖监测指标:
空腹和餐后2小时血糖:这是患者自我血糖监测的常规点,一般采用指尖毛细血管血糖,它反映的是当时的即刻血糖,但需注意该检测并不能作为糖尿病的诊断依据。少数病人可能还要监测凌晨血糖,特别是打胰岛素的患者,因为有些患者空腹血糖升高与凌晨低血糖有关,也有可能是黎明现象。
血糖监测的频率:
血糖控制差的患者或病情危重者应每天监测 4-7次(包括空腹、餐前、餐后2小时、睡前,有的还要加测0am、3am血糖等),直到血糖控制稳定。当病情稳定,饮食、活动规律、血糖达标后可每周监测1-2天,每天4-5次。
血糖监测内容:
空腹血糖:当血糖水平很高时空腹血糖水平是首先要关注的,有低血糖风险者(老年人,血糖控制较好者)也应测定餐前血糖。
餐后2小时血糖:适用于空腹血糖已获良好控制但仍不能达到治疗目标者。
睡前血糖:适用于注射胰岛素的患者,特别是注射中长效胰岛素的患者。
夜间(凌晨)血糖:适用于胰岛素治疗已接近治疗目标而空腹血糖仍高者。
出现低血糖症状时:应及时监测血糖。
剧烈运动前后:宜监测血糖。
血糖监测方案:
使用基础胰岛素的患者在血糖达标前每周监测3天空腹血糖,每2周复诊1次,复诊前一天加测5点(空腹、三餐后、睡前)血糖谱; 在血糖达标后每周监测1-2次5点血糖谱。复诊前一天加测一次5点血糖谱。
使用预混胰岛素者在血糖达标前每周监测3天5点血糖谱;在血糖达标后每周监测1-2次5点血糖谱,每月复诊1次,复诊前一天加测一次5点血糖谱。
未使用胰岛素治疗者的强化血糖监测方案:每周3天每天5到7点血糖监测,主要在药物调整期间使用。
长期口服药物治疗,血糖控制稳定期间,可以每周监测1-2天空腹和餐后血糖
其实血糖的监测没有固定的要求,主要还是根据血糖的控制、结合饮食、运动的情况来调整方案。国外更强调餐前血糖的控制,而我国更多关注空腹和餐后2小时血糖,可能跟国内外的饮食结构不同有关。
猜你还喜欢